宜禾園地
宜禾園地
難養類型好動、靜不下來

好動寶寶 身體、大腦都動得快!

    平常搭捷運、公車或到餐廳吃飯,總會看到一些孩子到處爬上爬下、大聲玩鬧,旁邊坐著的家長不是大聲斥責,就是無奈的直搖頭。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這種好動、靜不下來的孩子往往有幾種典型的特質;包括活動量高、做任何事都無法持久、不聽從指令,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好奇心很強…等等。他們不僅行為好動,大腦反應也特別快;當周遭事物發生細微改變,例如某人換了新髮型、房間擺設更動,他們通常會馬上察覺並開始探索,但只會持續一下下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3歲前靜不下來 是正常現象

    張旭鎧表示,不少父母看到小孩整天跑來跑去、沒事就動個不停,都會擔心孩子得了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但3歲以下好動、靜不下來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小孩一出生就會藉由伸展四肢來訓練肢體力量與協調性。他們發展出翻身、坐、爬、站、走的能力以後,會開始大量探索周遭環境,此時任何事物都可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正因如此,當孩子出現無法專心、動來動去的表現,通常是當下有「其他更需要注意的目標」,並不是病態的注意力不足。

過動症孩子 連睡覺也會翻來覆去

    不過,3歲以下的孩子雖然無法長時間靜止不動,把注意力放在單一事物或不感興趣的事物上,但經由適當引導還是可以遵守規則。如果孩子無論如何都靜不下來,甚至出現反抗大人的行為,就可能是過動的徵兆。

    截至目前為止,過動症的原因仍未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主流理論多認為是大腦前額葉皮質下迴路功能異常,才會造成孩子出現衝動、坐不住、不專心等症狀。 

張旭鎧表示,過動症通常要等到3歲以後才能鑑別診斷,但3歲前出現異常行為,還是可以根據臨床表現提供初步建議。家長如果要判斷孩子是否有過動傾向,可以採取兩種方法:首先是選擇一間乾淨空曠的房間放置兩、三樣玩具,觀察孩子玩玩具的表現。如果孩子按順序輪流玩玩具,他的專注力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孩子玩玩具沒有規律性,胡亂扔、丟玩具,或玩沒多久就將注意力從玩具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則可能是過動的徵兆。其次是觀察孩子在一天當中除了睡覺以外是否有安靜下來的時刻。在正常情況下,孩子通常會在接觸到感興趣的事物(如看卡通、玩遊戲)時安靜下來;具有過動傾向的孩子則不會有安靜的時候,就連睡覺也會翻來覆去,無法安穩入眠。

 

建立運動習慣 給孩子需要的刺激

    張旭鎧指出,教養好動寶寶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每天固定帶孩子到公園、廣場或親子館等公共場地,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盡情的跑、跳、翻滾。等孩子的活動量達標,自然就會安靜下來。

    再來,平常可以藉由觀察孩子偏好的活動方式給予孩子需要的刺激。如果孩子喜歡爬上爬下,代表孩子需要透過「改變位置」獲得刺激,此時可以帶孩子玩盪鞦韆、溜滑梯或是跳床讓孩子獲得所需的刺激。最後,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最好動靜交替,讓孩子交互進行動態和靜態活動,每次活動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這樣才不會讓孩子不耐煩。

爸媽注意!常見錯誤管教行為

 

NG行為1. 對孩子說「你給我安靜下來!」 

 

          許多家長在管教好動寶寶時都會下意識說「你給我靜下來!」或「安靜一點!不要吵我!」但3歲以下的小小孩聽不懂什麼叫「安靜」,孩子可能會把嘴巴閉上,卻不會停止行為(例如在沙發上跳來跳去)。

張老師建議…

    管教小小孩應該下達直接且清楚的指令,

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做」他才會改變行為。

以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例子,可以跟孩子說「坐

在沙發上不要動」。

    張旭鎧表示,當孩子持續累積經驗,他就會學會

從不同經驗中區分各種情境的「安靜」代表的意思,

像在餐桌上安靜指的是乖乖吃飯,在課堂上安靜指

的是乖乖聽講…等等。

 

NG行為2.用罰站或罰坐限制孩子的活動

 

    不少父母會用罰站或罰坐的方式限制孩子的活動,以為這麼做可以逐漸

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孩子被限制的時間愈長,「解放」後反彈的力道就愈大。

張老師建議…

    在叫孩子靜下來之前,最好先讓孩子動個夠,

孩子充分發洩體力,自然不會有多餘力氣再活動。

此時可以請孩子到自己面前,在地上放一張A4或

A3空白紙叫孩子站上去跳,但不能跳出白紙邊緣。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釋放體力、獲得所需的刺激

並產生愉悅感,也可以讓孩子在有限的活動範圍內培

養控制衝動和肢體動作的能力。

 

 

NG行為3. 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他不感興趣的事物上

 

    有些爸爸媽媽會試圖「訓練孩子的專注力」,但孩子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大人要求他們注意的事物上」並不是專注力不足,而是當下有「其他更需要注意的目標」。

 

張老師建議…

要讓孩子專心,應該先找出孩子感興趣

的事物,再讓孩子從事相關活動,觀察孩子

是否可以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