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園地
宜禾園地
親子互動寶寶聽得懂學得快

文/柯寶絢

寶寶滿周歲前,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是腦袋懂的表達出來的要多很多。惠惠或許只是單純地想靠近媽媽,湊巧表現出大人的要求,但因為媽媽的鼓勵和讚美,讓他明白自己做對了,於是惠惠就在這自然親子互動中,學習到「手手給馬麻」得真正意;尤其帶點娃娃音的媽媽語,更讓寶寶學得特別快。研究指出,即使是寶寶從沒聽過的外語,用媽媽語〈慈母式語言〉仍能獲得寶寶的偏愛。加上媽媽語通常都是拉長音或加重語氣,來凸顯話語裡的重要線索,不僅有助於寶寶理解爸媽所要表達的意思,將來寶寶也能言簡意賅地使用重點字,來表達他需求。

常出現的話學得快
實驗證明,寶寶的大腦能夠自動計算母語中語音和音節出現的頻率與關連,所以當某些字經常同時出現,寶寶就會抓取成為一個單位,並慢慢在情境脈絡中瞭解詞義。譬如,媽媽對寶寶說話時,總會說:「媽媽餵你喝ㄋㄟㄋㄟ。」「媽媽拍你睡覺覺。」久之,寶寶不僅懂得「媽媽」是一個有意義的詞,而且還代表著每天照顧他吃喝拉撒的人。

互動學習最有效
寶寶基於溝通的動機,所以想學說話。但是同樣一句話在不同情境下,卻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含意,比方當媽媽很心疼地抱著剛剛撞倒頭而哭泣的寶貝說:「不哭!」是「疼惜」;但如果很生氣地對著在哭鬧耍賴的寶貝吼著「不哭!」卻是「制止」。寶寶在與他人的真實互動中,從說話者的表情、眼神和談話情境裡,慢慢瞭解詞語的意義。當有人在身旁時,寶寶會比較興奮,注意力也會放在人的身上,就更能解讀語氣、表情所透露出的脈絡訊息。

統合知覺 記得牢學更好
研究也發現,看到狗時,媽媽順便指出:「那是狗。」寶寶對「狗」這個字學得快也記得牢;光是說「狗」但沒看到狗,寶寶很難理解「狗」的意思。所以只是聽CD,缺乏其他感官刺激的單向溝通,並無法讓寶寶學習語言。同理,當爸媽跟寶寶說話時,最好充分滿足寶寶的感官,譬如告訴寶寶:「這是蘋果。」也可以讓他聞聞看、摸摸看、嚐嚐看,甚至敲敲看;而教導動詞時,也盡量帶著手勢,比方講「睡覺」時將臉頰枕在手心,然後戴寶寶上床睡覺,日後倘若寶寶想表達倦意,即使他還不會說話,也能以手勢表達自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