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園地
宜禾園地
從小動的少,容易慢半拍

若成人過度呵護,孩子動的機會少,可能造成「本體覺」整合不良,除了動作反應較同儕不靈活,日後也可能影響人際和學習動機。 

文:張旭鎧
每次在幼兒園進行感覺統合篩檢的時候,總喜歡要小朋友排隊後開始爬樓梯,看著每個孩子從一開始的隊伍整齊劃一,但到了樓梯就開始狀況百出!
總有幾個孩子在平地時走路速度可以跟上大家,但是一踏上樓梯就變得小心翼翼,張大眼睛看著自己的雙腳,速度開始變慢,這時若被後面同學催促,或是老師提醒,孩子視線一不在腳上,下一步就會跌倒!孩子這時會哭著喊:「都是你們啦!不要催我啦!」其他的孩子則會指責他走得太慢了!
   這樣的孩子是腳沒力?還是不合群?也許都不是,這類的孩子可能有「本體覺」整合不良的狀況!我們身體各個關節附近,有一種感覺神經接受器,隨時感應肌肉的收縮或放鬆程度,並且把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大腦藉此可以得知每個關節彎曲的角度、進行的動作,彷彿建立了一張身體的地圖,這樣的感覺,我們稱為「本體覺」。
 
這張地圖有什麼用呢?當學生在抄寫黑板時,有人可以一邊看著黑板,一邊振筆疾書,字寫得不但正確,而且每字、每行都能維持相同的間距;但有人卻是要看一下黑板,然後看一下手,等寫幾個字後,再看看黑板、看看手。
又或者如同前面所提到的例子,孩子走路時總是低著頭,彷彿在尋找地上是否有別人掉落銅板一般,他們必須一直注意腳步的動作,如果眼睛一看其他地方,大腦就像是失去跟雙腳的連結一樣,變得走得歪七扭八,甚至跌倒。
因此,本體覺可以幫助我們不必完全依賴眼睛就能完成動作,就像是在黑暗之中我們還能拍手一樣,這讓我們的動作速度可以提升、效率可以提高!
本體覺整合落後的孩子,不僅動作會變得不靈活,甚至速度變慢,除了跟不上老師做體操的速度,也會發現他們行為上同時出現有別於其他孩子的特徵,例如不容易穿脫衣服、無法平順快速的完成大人指令,甚至會出現施力不當的狀況,像是關門太大力,或是跟人擊掌太大力,結果也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

偶爾讓孩子爬高、跳遠
    本體覺的發展其實是自然而然的,從孩子能夠翻身到坐、爬、站及走路,肌肉的力量愈來愈大、關節的活動愈來愈靈活,隨著不斷的姿勢改變與動作,本體覺本當順利成長。
    但近幾年來少子化的現象,孩子成為家中極被呵護的對象,上下樓梯有人抱、吃飯喝水有人餵,因此大腦得不到足夠的本體覺訊息來整理、分析,也就無法建立「身體地圖」,於是孩子逐漸變得動作緩慢、不靈活,年齡還小的孩子,會被認為這樣很可愛,「反正長大會變好!」的觀念讓孩子錯過了發展黃金期,直到上了幼兒園,這樣的孩子就會被認為懶散、反應慢、不配合,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動機!
   多給孩子機會動一動吧!讓孩子偶而爬爬高、跳跳遠,嘗試一下從樓梯一、兩階跳下來,或許家長會怕孩子發生危險,但是這樣的活動,除了本體覺刺激外,同時也是讓孩子在親自體驗中,感受自己身體的極限,這樣對於危險的感知能力,要比爸媽每天的耳提面命來得有效多了!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