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園地
宜禾園地
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 2024.01

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分享資訊
1.一歲以前的孩子,情緒的狀態會和生理狀態息息相關,情緒調節的能力幾乎都是完全倚賴他人,稱之為:「他人調節」。這時期的孩子只會使用「哭」來作為表達的方式,他們會因為喝飽奶、獲得滿足之後就會笑,完全依賴他人來調控。情緒調節能力是一種可以經由練習,而可以更加熟練,成熟的一種能力。但是對於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小小孩來說,情緒調節能力會與大腦神經發展息息相關。跟大腦控制情緒與行為的前額葉的發展,就會決定我們怎麼樣調節我們的情緒與行為,一般來說,前額葉的發展,要到成年才會完全發展成熟,所以我們一般會認為,要到了成年期才有比較成熟的判斷與自我控制能力。

但是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家長或是照顧者能夠多了解情緒發展的里程,就可以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獲得更多的理解,練習更多的情緒調節方式。中心提供幾個可以來當作我們跟孩子練習情緒調節的劇本/範本,可以做為練習的參考.比如:愛哭公主、生氣王子、勇敢小火車、貝蒂好想好想系列、都是我的、小小公民教育系列。對於剛開始學習情緒表達、情緒調節的家庭會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學齡前的孩子每一個階段的語言理解程度不一,爸爸媽媽們可以在講繪本故事書的時候,觀察孩子在聆聽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與聲音情境相對應的表情與動作行為出現,比如聽到緊張的地方是不是也看起來身體很緊繃?聽到難過的地方是不是也皺緊了眉頭或是需要抱著小枕頭?

熟悉這些故事之後,孩子也會在遭遇到情緒事件的時候,孩子會想要透過多次聆聽類似情感的故事來自我安撫,這些都是相當好的自我調節行為。相信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孩子們一定可以慢慢的將自己的情緒控制的越來越好唷!
Dora老師


分享資訊
2.寶貝的成長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階段莫過於是0-1歲的嬰幼兒期的階段,無論是在食物的攝取上或是語言的發展、腦部的發育以及身體動作的發展…等。這些在孩子的成長變化過程中,總是讓家長們充滿驚喜和期待「寶貝從“翻身-坐-爬-站-走”五大動作是身體發展之中的重要的變化」。因此,在陪伴寶貝的成長過程中,照顧者應該在寶貝動作發展上適時的給予引導及輔助,讓寶貝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然而每個孩子的發展過程皆不同,照顧者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能提供孩子充份且適當刺激與練習的機會。例如:練習翻身時,孩子周遭是否有足夠的空間讓寶貝探索練習。當寶貝爬行時,可在孩子面前放置引起寶貝注意的玩具,吸引寶貝往前拿取玩具的慾望。基本上寶貝都應該會自然發展主動探索才是,關鍵在於是否有“機會”讓寶貝不斷的練習。有些孩子氣質屬活潑類型,對任何事物感到好奇;有些孩子個性含蓄謹慎,需要時間慢慢去適應與探索。但這些都沒有關係。孔子曰:「因材施教」。所以中心的老師們會設計適合班上寶貝發展的課程,讓寶貝們感到有趣,能持續練習而不覺得枯燥乏味;而個性含蓄的寶貝需要適時給予鼓勵,創造一些輔助幫忙的誘因,或是課程拆解成更多步驟,一步一步的陪伴寶貝,幫助寶貝建立自信心,也讓寶貝持續性的慢慢進步。而家長們也不用操之過急或是和其他的寶貝做發展上的比較,如果照顧者能每日進行單一行為紀錄來了解自己寶貝的發展情況,相信家中寶貝一定會持續進步的唷!
Lisa老師

互 動
3.觀察孩子在學說話時,會先聆聽照顧者的聲音與動作、嘴型而進行模仿。首先從「聽」開始,想要孩子會說話,得讓他先學會「聆聽」,由於孩子的專注力沒有大人好,當大人在跟孩子說話時,需要先「關掉」所有的聲音如:音樂、廣播、3C聲等比較妥當。有ㄧ種教法是「手指謠」有的可以唸、有的甚至可以唱,具有吸引孩子學說話能力,有些內容趣味性高、又押韻,能使孩子容易記住。孩子語言發展是許多家長十分重視的成長指標。孩子在1歲前,就會牙牙學語地發出「媽媽」或「爸爸」的聲音,而在18個月大時,就可說出約20個詞彙了,18個月大至2歲的孩子,能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並牢記更多詞彙,每個小孩的語言發展速度都不同,若發展比他人慢,並非絕對有問題。但父母應多觀察孩子對聲音的敏銳度是否有異常,對於學說話階段的孩子,父母應耐心地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說話,語氣平穩並仔細傾聽孩子講話,保持眼神接觸和肢體撫觸,都是有效溝通練習方式!當孩子有開口說的動機,即使模仿的聲音不準確,也很值得鼓勵喔!成人的微笑、回應、手勢,都是對孩子有莫大的助益。在學習發音階段雖然無法一次到位皆是正常的,但家長與老師都可以再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些嘗試,並以正面的、溫暖的話語鼓勵孩子。對於奶嘴不離口,則影響語言發展,奶嘴可以對孩子發揮良好的安撫效果,但孩子在牙齒咬合的發展上,可能影響到口語發音的發展,其原因在於:

(1)長期含著奶嘴,孩子說話的機會自然減少,被奶嘴阻塞嘴巴,使正確模仿聲音變得困難,練習的機會也不足。

(2)奶嘴不是不能用,但在使用上一定要適度,避免將奶嘴視為安撫孩子的唯一工具。只要成人多對孩子說話,就能促進孩子發聲與理解能力的發展,也能協助孩子建立和外界溝通的語言橋樑。

從日常生活來增進語言能力(1)善用聲音與表情-此階段的孩子,家長可以使用不一樣的聲音和表情陪孩子互動,孩子會變得更喜歡發出聲音哦!(2)使用適齡的詞彙-1~2歲前的孩子可以學會使用疊字的詞彙並與成人互動 。(3)多陪伴孩子玩遊戲,從日常生活遊戲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成人可增加些律動、唱遊、舞蹈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增進趣味性也更吸引孩子融入。(4)提供適齡的遊戲或學習教材,且每個孩子皆有自己的發展步調;若您對孩子在語言發展上有任何問題,可詢問班級導師或園長媽咪唷!
Tina老師

適合發展
4.如何培養生活自理獨立性,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逐漸開始讓孩子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而獨立的第一步,就是自理能力,學習更多生活技能。不論是脫、穿衣服、還是自己脱、穿鞋子,都需要一段時練習。孩子約一歲後開始有意識脫衣服的概念,或許會搶著自己脫下衣褲和鞋襪,覺得好玩,這時也是讓孩子「做中學」的最佳時機。家長可以從中協助,分解步驟,讓孩子多練習自己做,完成簡單的動作。例如:脫短襪、脫帽、脫有魔鬼氈的鞋子。當孩子一歲半至兩歲開始產生穿脫衣服的意願時,就是訓練的好時機。但由於孩子大小肌肉還未發育完熟,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練習的方式可先練習脫下再穿上;因為穿的動作比較複雜,一般說來,孩子先學會脫衣服、脫鞋子,再進階學會穿衣服、穿鞋子,先建立成就感,並選擇較寬鬆的衣物來練習,也可利用幫娃娃穿衣服開始來練習,增加趣味性。每種衣服穿法都會不太一樣,可先從簡單的開始探索,如背心、外套分解動作示範,挑選容易穿的衣服,提升孩子自己穿的成功率,漸漸上手。

其實穿脫衣褲每一個動作都不簡單,都需要孩子不斷嘗試練習,這時爸媽從旁的鼓勵和引導十分重要。

自行穿脫的好處,能讓孩子學習運用肢體動作,發展自理的能力,且可以訓練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一次次完成任務,累積自信,相信孩子可以做的很棒唷!
Sandy老師


分享資訊
5.已到了冬天容易感冒的季節,只要一不注意吹到冷風,或是室內室外溫差大,免疫力較差的人或是老人、小孩,可能就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得看醫生吃藥,前陣子新北市某幼兒園的餵藥事件,讓用藥安全的問題又再次備受重視。通常醫生開一天3次的藥,餵藥間隔時間為6~8小時;一天4次藥,則為4~6小時(若有醫囑特別時間就另行安排),至於在中心第一次餵藥的時間,則會視孩子入園的時間來決定,且會安排在副食品或牛奶的前後半小時,避免引起嘔吐。其實「好發感冒的季節」一個班級會有好幾個孩子吃藥,老師壓力其實很大,中心也訂有託藥規定,務必請爸爸媽媽遵守託藥注意事項:

1.需有託藥單、醫師處方籖及藥袋。
2.僅需準備當日在園需服用的份量。
3.在託藥單上註明用藥時間、劑量和應注意事項(如藥粉需冷藏)。
4.藥包、藥水外寫上名字和劑量。
5.附上合適的餵藥工具(小量杯或藥水瓶蓋)。

老師在協助餵藥前必須三讀五對,三讀即:取出藥袋核對托藥單、取出藥包或倒出糖漿時及放回藥袋時;五對即:1.姓名對 2.藥物對3.藥品劑量對 4. 服藥時間對 5. 服藥途徑對,若託藥單出現以下任一狀況:非醫師處方籤、超過處方籤服藥期限、藥袋姓名不符、藥物名稱不符、給藥時間、劑量填寫不清楚…等,托育人員皆不予餵藥,為把關用藥安全,請家長見諒。

最後提醒爸爸媽媽~生病不入園,當幼兒生病時,建議最好讓幼兒留在家中休養,以利早日康復,同時避免傳染給其他幼兒,有充分的營養及睡眠,感冒能好的更快喔!
Amanda老師


2024.01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