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園地
宜禾園地
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 2025.9

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共讀圖畫書
1.家長您每天是否會撥出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共讀圖畫書呢?

「親子共讀」顧名思義,是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的過程。這不只是讓孩子聽故事,更是一段親子共享的美好時光。在這段共讀的時光裡,家長無需急著唸完一本繪本,或急於讓孩子理解故事內容,重點在於過程中的陪伴與互動。

透過共讀,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關注與愛,這比單純「完成閱讀」更為重要。建議家長在閱讀時,可以一邊講述故事、一邊指著圖畫,並觀察孩子的反應,適時給予回應或提問,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與參與感。

在選擇繪本方面,建議家長挑選色彩鮮明、圖案大、文字少的繪本,更容易吸引幼兒注意力。也可以選擇如觸覺書、布書、推拉書等互動性較高的繪本,這些都非常適合親子共讀。

0~6歲是孩子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黃金期。透過每天固定的共讀時間,不僅能夠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啟發創造力與想像力,更能拉近親子間的情感聯繫。

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創造更多有溫度的閱讀時光吧!
Betty老師

關照情緒
2.在嬰幼兒的發展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看似「不恰當」或「奇怪」的動作,其中「抓頭髮」正是家長與托育人員常觀察到的行為之一。六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正處於探索的重要階段,「抓頭髮」的動作其實是有原因的唷!

1、觸覺探索:

這個時期的孩子手部精細動作逐漸成熟,所以會開始對細小、柔軟、有拉扯感的物品特別感興趣。頭髮對他來說是一種獨特的觸覺素材,拉扯時有伸縮的感覺,加上頭皮被拉動時會有明顯反應,容易吸引孩子反覆嘗試。

2、情緒表達或自我安撫:

當孩子感到焦躁、疲倦或想引起大人注意時,也可能會透過拉扯自己的頭髮,甚至抓別人的頭髮,來獲得某種情緒釋放。若家長或同伴在被抓時反應激烈(如大叫或快速制止),孩子可能更覺得「有趣」,進而增加這種行為的頻率。

3、需求未被滿足:

例如想睡覺卻無法入睡、感到無聊缺乏刺激、或希望獲得陪伴。這些情境下,抓頭髮成為他們表達需求與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

雖然「抓頭髮」是孩子自然的探索,但我們可以怎麼協助孩子呢?可以試試這樣做:

1.即時介入與界線建立:當觀察到孩子抓到自己的頭髮時,請溫柔地協助鬆開,避免過度拉扯造成頭皮受傷;若抓別人的頭髮,需即時制止並清楚表達「不可以抓頭髮,小朋友會痛」,建立行為界線。

2.替代品引導:可以給孩子柔軟的布偶、小毛巾或玩具來拉扯,讓他獲得相似的觸覺滿足;也能增加感官活動,如玩球、翻書、玩觸覺刷,讓手部探索的需求被滿足。

3.注意力轉移:當孩子開始出現有抓頭髮的傾向時,立刻用聲音、玩具或新的活動轉移焦點,避免他形成習慣。

4.情緒關照與安撫:當孩子情緒焦躁或疲倦時,給予擁抱、安撫語言,並降低環境刺激。

「抓頭髮」是一種孩子自然的探索行為,不過如缺乏引導仍可能造成傷害或影響。透過理解原因並給予合適的替代活動與情緒滿足,能有效減少孩子抓頭髮的行為,並協助建立更適切的互動方式唷!        
Dora老師

活動規劃與執行
3.「孩子們,你們知道蘋果不只有紅色,還有青綠色和黃色嗎?你們聞過香蕉的香味嗎?」

在幼兒的世界中,食物不僅是用來填飽肚子的,更是一場結合色彩、氣味、觸感、聲音與味道的感官冒險。

針對 2 歲左右幼兒語言與感官發展的特性,老師設計了一系列以「五感體驗」為主軸的教學活動,讓孩子透過視、聽、味、觸、嗅等感官探索,培養對食物的認識與興趣,進而建立健康飲食的習慣。

近期,我們選擇了「百香果」作為食材主題,透過以下五感體驗活動進行教學:

1、看:觀察百香果的外型與剖面,辨識其圓形輪廓與籽狀果肉。

2、摸:觸摸外皮,感受其粗糙、凹凸的質地。

3、聞:靠近鼻子聞一聞,感受百香果自然散發出的酸甜氣味。

4、聽:在老師切開百香果的瞬間,孩子們聽見果汁流動的聲音,激發聽覺專注。

5、嚐:用小湯匙品嚐,體驗酸酸甜甜與脆脆籽粒的口感。

整個過程中,老師引導孩子使用簡單形容詞進行語言表達,如:「酸酸的」、「香香的」、「甜甜的」等,提升幼兒詞彙與表達能力。

此外,活動亦結合食育概念,讓孩子了解食材來源,學習坐姿進食與基本餐桌禮儀,並建立「多吃蔬果有益健康」的基礎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有孩子在活動後主動說出「我還要吃!」,不僅語言表達更豐富,對水果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年齡較大的孩子回家後,也樂於與家人分享今天認識的水果。透過這顆小小的百香果,我們開啟了一場充滿驚喜與學習的感官旅程。

未來,中心將持續規劃類似活動,讓幼兒探索更多蔬果,如紅通通的番茄、色彩繽紛的甜椒、外型奇特的鳳梨與火龍果等。也邀請家長們在假日帶孩子一起逛市場或超市,陪伴孩子一同認識、挑選、甚至品嚐各式蔬果,讓生活成為最自然的學習場域.
Maggie老師

分享資訊
4.孩子換季常生病,我們如何一起陪伴度過呢?每到季節轉換的時候,有些爸爸媽媽會有點擔心:「孩子最近怎麼一直感冒?是不是抵抗力變差了?」
這樣的擔心我們完全能理解,畢竟孩子一不舒服,做家長的總是最焦急的。但其實,在托嬰中心生病的情況,並不是因為環境不乾淨,也不是因為照顧不夠細心。我們的老師每天都會用漂白水稀釋消毒、清洗玩具,保持教室整潔。
尤其在流感或腸病毒流行的時期,會加強清潔頻率,從地板、桌椅、玩具到門把,每一個細節都不馬虎。因為孩子健康,才是我們最重視的事。為什麼還是會生病?
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免疫系統還在建立中,簡單說:他們身上雖然有穿衣服(外在保護),但身體裡的免疫大軍還在新兵訓練,碰到病毒就容易被「輪番攻擊」。尤其在群體生活裡,可能同時有2~3種病毒在流行朋友們又愛互動,這時候就容易中獎。那麼家裡可以怎麼配合呢?其實孩子感冒了,不一定要太焦慮。這是他們在建立抵抗力的一部分,我們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1.讓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如果生病了,就先不要來上課,避免傳染給別人,也讓身體能專心對抗病毒。
2.補充營養與水分病後的營養很重要,像是蛋白質、蔬果和水分,有助於恢復體力和免疫力。
3.睡得足夠,恢復快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關鍵,越能多睡,恢復就越快。
4.洗手真的很重要我們在中心裡會教孩子正確洗手,回家也請繼續提醒,尤其是吃東西前、上完廁所後。
5.慢慢養回體力,對發育更好體重太低會讓抵抗力下降。生病後不急著恢復課程,先把身體養好,對孩子的發育和專注力也更有幫助。
我們會持續和家長保持良好溝通,提供照顧建議,也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孩子們更健康成長。                 
Sandy老師

分享資訊
5.家長要知道的小知識!
2.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幫助我們保護孩子的健康,像是按時打疫苗、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都是大家可以做到的小步驟。

尤其現在疫情後大家對健康更重視,像流感這類12的傳染病,在進入秋冬這樣天氣乾燥又轉涼的季節裡,更容易傳播。如果能提早做好預防,就能大大降低孩子感染的機會,幫助他們健健康康地長大!

那麼,到底「感冒」跟「流感」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邊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
感冒是什麼?
1感冒是一種很常見的小病,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

症狀通常比較輕微,像是打噴嚏、咳嗽、流鼻水,有時會有一點發燒,但通常不嚴重。屬於「上呼吸道感染」。

2那流感呢?

流感(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病毒傳染力很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潛伏期約 1~3 天,傳播方式主要是飛沫(像咳嗽、打噴嚏)或接觸到被污染的物品。

流感症狀通常比較明顯,可能會「發燒、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有些孩子還會出現併發症」。對免疫力還不夠成熟的幼兒來說,風險比一般感冒高很多。

那又如何幫助孩子預防流感?

以下幾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大家可以在生活中落實起來喔~

1、準時打疫苗,按醫師建議或評估後能接種流感疫苗,增加防護力。

2、勤洗手,保持清潔,吃飯前、上廁所後一定要洗手,盡量別用手摸臉。

3、避開感冒的人(或感冒時戴上口罩)如果家裡有人感冒,儘量讓孩子保持距離,減少接觸。

4、多開窗通風,讓室內空氣流通,細菌病毒比較不容易滋生。

5、正常作息、營養均衡,睡飽吃好,孩子體力足夠,抵抗力自然變好。

6、出現症狀要看醫生,如果孩子有不舒服,請儘早就醫,避免延誤。

7、多吃蔬果,補充營養,像是富含維他命C、D的水果、蔬菜,有助提升免疫力。

8、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增強免疫力。

9、適量運動、接觸陽光,多做戶外活動、曬曬太陽(記得防曬),促進身體健康。

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大家更清楚地分辨感冒與流感,也能提早做好預防,讓孩子在安心、健康的環境中快樂長大!再過一個多月秋冬季節慢慢開始有感覺囉!請家長們多多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唷 !
Bubu老師

2025.9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