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分享資訊
1.家長跟老師分享幼兒在家會有夜驚的情形,如:半夜常常突然驚醒、哭鬧不止,甚至尖叫或手腳揮舞,表現出非常驚恐等等。「夜驚」另一個名字稱為「覺醒混淆」,有時家長不論怎麼安撫,通常是徒勞無功,最後幼兒是莫名其妙的自己又睡著了。「夜驚」是一種常見於嬰幼兒與學齡前兒童的睡眠現象,大多發生在孩子入睡後的1-2小時,也就是進入深層睡眠階段的時候。主要與孩子的神經系統尚未發漲成熟有關。在深層睡眠與淺層睡眠轉換的過程中,大腦無法順利完成轉換,就容易出現混亂反應。例如:睡眠時間或環境不固定、日托時需降低幼兒焦慮的情緒、如有鼻塞情形要治療好,才能改善睡眠品質、身體不舒服,如正在長牙、感冒、發燒有服用藥品,也都可能增加夜驚的機會,在夜晚以夜驚的方式表現出來。當幼兒出現夜驚時,家長可輕輕喚醒幼兒再重新入睡。
在托嬰中心,老師會關心留意幼兒白天的作息與情緒狀態,協助觀察是否出現睡眠不穩、白天情緒焦躁等情況。也建議家長在家中幫助幼兒建立規律的睡前流程或睡眠模式,避免睡前玩得過於興奮,並提供熟悉的安撫物,例如小毛巾、小娃娃等,讓孩子即使在半夜醒來,也能較快地獲得情緒上的滿足;夜驚多半會隨著年齡成長、自主調節能力成熟而慢慢減少。家長不需過度擔心,多一些耐心給予足夠安全感與陪伴幼兒,相信幼兒很快會度過這成長階段的過渡期。
Jojo老師
分享資訊
2.隨著照護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托嬰中心開始注重「回應式照護」(Responsive Care)的方法,針對在尊重孩子的個別需要與情感需求,促進他們的健康與成長。
回應式照護,源自於尊重嬰幼兒的需求與表達,是一種以敏感與貼近嬰幼兒情緒和發展狀況為核心的照顧方式。透過觀察嬰幼兒的肢體語言、表情與聲音,我們能察覺他們的需求,例如飢餓、疲倦、需要安慰或探索的意願,並適時給予回應。
我們宜禾也秉持著「回應式照護」的核心理念,致力於為每一位孩子提供貼心及尊重個別差異的照顧與托育環境。
關於照護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
♡細膩觀察與尊重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的成長步伐與偏好不同,中心的老師們均受到專業訓練,能敏銳捕捉嬰幼兒的非語言訊號,並根據其需求調整照護方式。
♡建立安全感與信任♡:當孩子感受到身邊的照顧者理解與回應時,會建立穩定的安全感,這是奠定他們健康情緒發展的基礎。
♡鼓勵自主與探索♡:我們營造富有啟發性的環境,鼓勵嬰幼兒自主探索,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與支持,促進孩子的自主性與認知發展。
♡親子合作與溝通♡:同樣我們也重視與家長的密切合作,分享孩子在中心的照護狀況與成長點滴,共同提供適宜的照護方式,讓親子關係更加穩固。
我們相信回應式照護不僅符合嬰幼兒身心發展需求,也能建立良好的照護關係,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尊重的環境中成長。
非常感謝家長們的支持、信任與配合,這些都是我們共同為孩子建立快樂童年的重要關鍵。期待孩子在我們打造的溫暖、安全又充滿探索的空間,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Dora老師
活動規劃與執行
3.為了促進孩子們在成長階段的全面發展,中心在日常課程中,都會安排了適合2-3y幼兒的體能活動喔!例如:大龍球、萬象組、平衡板、吉士山丘…等及戶外活動(例如:跑跳遊戲、吹泡泡…等),因為這些活動不只是讓孩子「動一動」,其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非常多正面的影響喔!
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可以
1.強化大肌肉與平衡感
孩子透過攀爬、跳、平衡等動作,能強化全身肌肉,提升協調力和平衡能力!
2.提供感官刺激和手眼協調能力
吹泡泡或追逐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視覺追蹤、動作反應與手眼協調力,讓動作更靈活、反應更敏捷!
3.放電!提升專注力與睡眠品質
孩子天生活潑好動,透過活動釋放體力,有助於情緒穩定,也常讓他們在活動後更容易午睡、學習時能更專心!
4.學習社交互動和語言表達能力
許多活動會和同學們一起進行,讓孩子學習輪流、等待、合作與分享,同時老師們也會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
5.接觸自然環境,強化免疫力
在戶外進行活動,孩子們能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聆聽生活周遭的聲音,雖然會流汗,但適量曬太陽,不但能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也有助於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喔!
中心會持續安排更多元的體能與戶外活動,我們相信,透過各類活動,孩子們將會「玩中學、活動中成長」!請爸爸媽媽期待孩子們一天天的小進步,也歡迎和中心交流孩子的變化與需求,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創造快樂吧!
Maggie老師
分享資訊
4.「不要」「不要」「越講越故意」「不順意就崩潰大哭」,是孩子時常有的情緒反應,順著他可以解決哭鬧,但這樣情況卻會反覆發生。正所謂愛的教育,才是和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
兩歲的孩子已能聽指令,也能簡單表達,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只是個服從的孩子,這時孩子的認知能力大躍進,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也開始越來越多,動作技能和體力上也越來越穩定,開始喜歡到處去探索。
正因為大腦在急速成長,很多時候孩子以為自己做得到,但其實能力還未達到穩定,如果遇到挫折,便容易展現原始情緒出來。情緒來的時候又急又快,放聲大哭、丟東西 ,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此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說出需求,在孩子情緒崩潰前給予適當引導。
以下建議給家長參考
1.當孩子不順意時,請引導他說出來,在旁協助描述孩子的情緒及需求。例如:玩積木時,積木塔倒了,孩子正生氣丟著積木。此時,家長過去坐在孩子旁邊,描述孩子的心情:「積木倒了,你很生氣。」「要媽媽幫忙,再做一個嗎 ?」
2.適時給予有限的選擇,在需要孩子合作時,給他擇一選擇的方式 。例如:要睡覺了,孩子不想收玩具,告訴孩子:「車子和布偶也要睡覺囉。」「你想要先收車子還是先收布偶呢 ?」
3.情緒崩潰時,允許孩子哭泣,但不能丟東西或打人,在旁陪伴孩子,等待情緒緩和。例如:告訴孩子:「很難過所以想要哭。」「要媽媽抱抱你嗎 ?」
4.當孩子攻擊他人時,要立即阻止並帶離開現場,家長先保持情緒穩定,堅定的口吻將孩子帶離現場。例如:握住孩子的手,告訴他:「我們不打人。」「打人會很痛。」當孩子情緒來時,別馬上要求他道歉,請先讓孩子在旁邊冷靜一會兒,再對孩子說:「你剛剛打人,讓別人痛痛了,媽媽陪你一起去說對不起。」
5.在執行日常生活的例行性活動時,不需問孩子好不好,一旦時間到,堅定地帶著孩子去做就對了。例如:該吃飯的時候,不需要問孩子:「吃飯了,好不好 ?」而是堅定告訴孩子:「我們讓玩具先回家,然後洗手吃飯。」若孩子還想要玩,則回應他:「吃完飯,媽媽再陪你玩。」
6.正向鼓勵及描述,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好的行為,只要孩子有好好說話或練習等待,便給予具體稱讚。例如:告訴孩子:「媽媽覺得你很棒,因為你有好好跟媽媽說你想要做什麼。」而且「你有坐在位置上等媽媽去拿湯匙,表現很棒。」
|
每個孩子的個性展現來自於先天氣質和後天教養及努力練習,雖採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但仍需要從後天教養中慢慢的引導,讓孩子的情緒表達更順暢,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讓我們一起來陪著孩子練習培養好情緒。
Sandy老師
關照情緒
5.常有家長問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有很多情緒出來,在1.6y-2y前的幼兒表達能力還未發展成熟,常會以哭鬧、尖叫、生氣、拉扯他人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狀態與需求,當孩子有以上的反應時,請家長引導幼兒適當的表達方式,才能避免孩子一再的出現以上行為。
1.轉移孩子當下的注意力例如:問孩子(車子在哪裡)或是(誰在做什麼呢?)或者抱抱孩子安撫情緒,同時也能牽著孩子去拿孩子喜歡的繪本或玩具來做轉移情緒。
2.了解孩子哭鬧、尖叫、生氣、拉扯他人的原因,可以問是不是拿不到積木、還是身體哪裡不舒服~肚子嗎?同時也摸摸孩子的肚子是這裡嗎?請以溫柔的方式詢問,多引導孩子自己表達出來,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負面情緒出來。
3.如果當下有鏡子,可以讓孩子看看自己哭鬧、生氣、尖叫、拉扯的行為,並問孩子是誰在哭鬧、生氣……接著等孩子情緒好了,可以問剛剛鏡子裡是誰啊!這樣子沒有漂亮或沒有帥帥了。
4.同時也能讓孩子的哭鬧、尖叫聲5~10分鐘的冷靜一下,再好好跟孩子說說,剛剛的行為,如果當下在公眾場合,可以將孩子先帶離人少安靜的地方,等孩子心平氣和後問孩子你(妳)剛剛這麼了,同時跟孩子說,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進(同理後再正向引導)
5.當大人在告訴孩子不對行為時,請大人要明確且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表情~不能笑、表現出爸爸、媽媽是有生氣的樣子出來,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不停而妥協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找到對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相信孩子會越來越棒!
Betty老師
2025.6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